長沙縣白沙鎮雙沖村危房改造連片治理風光。
  
  省住建廳副廳長寧艷芳、村鎮處處長黃立、市住建委黨委書記、主任範焱斌,長沙縣副縣長譚浩然等陪同住建部領導一行視察雙沖村危房改造集中居住點建設。
  紅網長沙縣站1月5日訊(星沙時報記者 陳登輝)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推進,長沙縣對於解決百姓住房問題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記者從長沙縣住建局瞭解到,去年全縣的危房改造對象已經涵蓋約1800戶,比去年多出近500戶,是2012年600戶的三倍,補助戶數創歷年新高,涉及補助資金總額達4800 萬元。
  多年老屋換新居
  2008年,一場冰災席卷三湘大地。當長沙縣金井鎮金龍村村民饒儀敏坐在床上守著一鋪棉被,抬頭看著殘缺不全的屋頂和四處開裂的牆壁時,他肯定想不到這輩子還能住上寬敞溫暖的新屋。
  自從今年上半年被確定為危房改造對象,饒儀敏就開始籌劃新居。國慶佳節後,他終於如願以償。像他這樣的危房改造對象,今年全縣共有約1800戶,如今已有900餘戶的危房家庭入駐新居。
  “老屋是1978年蓋的,已經住了36年了。”饒儀敏一邊帶著記者參觀新家,一邊回憶起舊房裡的情景。“好幾面牆體都開裂了,屋頂也是破的,經常外面下大雨,家裡下小雨。”饒儀敏說,如果雨特別大,家裡用盆子接都沒用,人只能躲在不漏雨的地方等著。
  老伴過世了,女兒出嫁,孤身一人的饒儀敏就這樣在危房之中得過且過。“這兩年實在是破得住不得了,但家裡沒錢,想建也建不起。”今年上半年,饒儀敏成為了危房改造一般援助對象,可獲2萬元補助。“找親戚借了些錢,總算是建成了。”
  如今饒儀敏的新家寬敞明亮,簡潔而舒適。“今後住家裡再也不用擔驚受怕了。”
  據統計,去年全縣的危房改造對象已經涵蓋約1800戶,比去年多出近500戶,是2012年600戶的三倍,補助戶數創歷年新高,涉及補助資金總額達4800 萬元。
  全省首創農村特困危房信息管理系統
  近年來通過實施危房改造工程,長沙縣的數千百姓已實現新居夢。可要想讓這一惠民利民的工作做得更加公正高效,就需要主管部門創新工作方法,建立起管理的長效機制。
  去年,長沙縣農村特困危房信息管理系統正式上線運行。這一系統的運用屬全省首創,目前全縣一萬多戶符合危房改造條件的戶主信息都已錄入系統,通過這一平臺,將可實現對危房信息、改造過程和成果的實時查詢。
  “我們通過前期兩個月的摸底,統計到了全縣一萬多戶的農村特困危房對象,他們都是由各個村收集上來的,符合相應的標準。”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往的危房情況調查,主要是靠縣、鎮(街)、村實地考察瞭解,然後編製成紙質材料逐層上遞,最終按照各個家庭的困難情況和房屋條件,從中確定當年的危房改造援助對象。
  “以前的方法效率不高,浪費了很多人力物力,而且整個過程無法讓老百姓直觀瞭解,所以我們開始嘗試信息化、網絡化。”該負責人表示,有了這套系統,就等於有了全新危房信息的一手資料,因為所有的危房對象信息都能實時更新,即便有因自然災害或突發意外而造成的危房情況,也可及時錄入系統,不用再每年重覆摸底排查。
  在危改中傳承歷史
  2014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制定傳統村落保護髮展規劃,抓緊把有歷史價值的傳統村落和民居列入名錄,切實加大投入和保護力度。
  “這次我們在危房改造過程中發現,有部分既符合危房改造條件又符合保護要求的有幾百年曆史的房屋,留得下過去,留得住人類的靈魂,任何人都有對過去、兒時美好回憶的習慣,那麼作為新農村建設,我們就必須以項目建設為契機,對本土的民居民俗進行恢復性建設和保護,葉落歸根,我們最終都得回歸農村,回歸大自然。”縣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長沙住建局以危改為指導思想、以鄉村美學為規劃思路,按照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將人與自然溶於一體、開發與保護、農旅結合與產業聯動、循環漸進逐步建設四項原則,對具有百年曆史的白沙鎮雙沖村進行危房改造工作,將雙沖村打造成“土色土鄉、環境優美、景緻怡人”的市級示範村莊。
  在危改中踐行群眾路線
  去年,全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長沙縣住建局根據這一活動,制定群眾路線走進危改戶踐行“三個一”實施方案及危房改造三年實施計劃。
  首先是協助縣住建局黨總支制定了群眾路線踐行“三個一”實施方案,協調聯繫各鄉鎮,確保危改戶慰問走訪工作順利開展。同時,根據縣委、縣政府文件要求,結合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制定了“長沙縣農村危房改造三年實施計劃”,力爭用三年時間,實現全縣危改戶存量清零。  (原標題:長沙縣1800戶農戶告別危房住新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y09bywsc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